嫦娥: 探索月球的浪漫与温柔之神
嫦娥、浪漫而温柔的月神
中秋节,这个祭拜月亮的节日,展现了中华民族浪漫与诗意的特质。柔和且充满诗意的月光,激发了无数诗人的创作灵感。与此同时,关于月亮女神的美丽而哀愁的传说,也代代相传。
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,中秋节仅次于春节,具有极高的重要性。与春节相比,中秋节的习俗更显雅致与浪漫,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诗性情怀。
根据民间传统,中秋之夜,当月圆之时,家家户户都会举行祭月、拜月、赏月的仪式,而文人墨客则会吟诵与月亮相关的诗句。
在民间信仰中,月神嫦娥广为人知,而她奔向月宫的传说,更是家喻户晓。
在尧帝统治的时代,传说中天空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,它们炽热的光芒无情地炙烤着大地,导致气候酷热难耐。百姓们饱受煎熬,体弱者不幸丧生于这股热浪之中,即便幸存者也命悬一线。水源干涸,庄稼枯萎,荒芜的土地绵延千里,民众生活困苦。在这样的极端天气下,一些凶猛的野兽因酷热而四处游荡,对人类造成了威胁。为此,天帝派遣了天上的神射手后羿降临人间,以期平息这场灾难。
后羿携其妻嫦娥降临凡间。他以南山之楠木制弓,北山猛虎之筋为弦,东山猛禽之羽为箭翎,西山精铜为箭镞。历经九九八十一天,后羿请来巧匠,共同打造了一张能够射日的神弓和九支神箭。
然而,天上的太阳们肆无忌惮,倚仗着自己是天帝之子的身份,对后羿的警告置若罔闻,继续在天空中释放着炽热的火焰。为了拯救百姓,后羿不顾可能永远无法返回天上的风险,毅然决然地决定射落太阳。
后羿携弓带箭,攀上巍峨的山巅,抵达离太阳最近的地点,忍受着炽热的火光,拉弓搭箭。只听得“嘣”声连响九次,九支锐利的箭矢射向苍穹,翘首期盼的百姓们目睹天空逐渐变得昏暗,那耀眼夺目的太阳一个接一个地消失,天空重新呈现出往日的清澈蔚蓝。
大地终于得以喘息,万物复苏,恢复了生机。百姓们纷纷从藏身之处走出,开始修复被十个太阳破坏的家园。人们一致赞颂后羿的恩德。但后羿却无法感到丝毫的喜悦,因为天帝因后羿射杀了其九个儿子而震怒,禁止后羿返回天界。于是,后羿与嫦娥只得留在人间。
道教视月亮为阴之精华,将其与太阳、金星、木星、火星、土星等并称为“十一曜”。月神被尊称为“十一太曜星君”,亦称“太阴星君”,封号为“月府素曜太阴皇君”,或称“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”,民间通常以“太阴星君”称之。在民间信仰中,月神常被视为嫦娥,人们亲切地称她为月姑或月姐。
古代帝王遵循春秋二祭的礼制:春季祭祀太阳,秋季则祭祀月亮。祭月的特定日期是农历八月十五,这一天月亮达到一年中最圆满的状态。
在民间流传着中秋赏月的传统习俗。这一传统始于魏晋时期。发展至唐代,中秋赏月的风尚更是蔚为壮观。可以想象,在一个充满诗意的朝代,月亮那圣洁的光芒是如何让一个诗才辈出的民族为之倾倒。到了宋代,中秋赏月的习俗更是风靡一时,在中华民族两个文化鼎盛的时期,展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与诗意。